刷朋友圈时总被各种“精致早餐”刷屏,摆盘讲究、配色高级,可前几天刷到一位在广东生活的河南姑娘晒的早餐,却让我盯着屏幕看了好久——不锈钢盆装的小米玉米糁红薯稀饭,粗瓷盘里的死面千层葱花饼,凉拌青椒的辣椒籽还挂着水珠哪些证券公司比较好,连蛋炒饭都堆得像座小山。评论区炸了:“这早餐看着不‘高级’,咋让人突然想家了?”“求定位,想带着碗去蹭饭!”
到底什么样的家常早餐,能让那么多人心生向往?或许得从这顿早餐的“河南底色”说起。
姑娘说,这道饼在广东十几年都没见过卖的。我猜啊,大概因为它太“费事儿”——得和软硬适中的面团,擀成薄得透光的片儿,抹一层芝麻香油,撒把盐,再铺一层切碎的香葱,卷起来像朵未开的花,水开后蒸12分钟。蒸好切开,每一层都裹着葱香和油香,咬一口柔软劲道,嚼着嚼着能品出面香的回甘。
外地早餐店为啥少见?可能现在年轻人学和面的少了。但对河南人来说,这饼是刻在记忆里的味道。小时候妈妈早起揉面,厨房飘着葱花香,掀开锅盖那瞬间的热气,能把人从被窝里“勾”起来。姑娘说“现在想吃这口,估计只有放假回家了”,这话让我鼻子一酸——有些食物,不是用钱能买到的,是“家”的专属味道。
展开剩余75%在河南东部农村,这碗稀饭还有个土名儿叫“糊涂”。年初一到初五是不喝的,怕“稀里糊涂一整年”。可平时它却是早晚必备的“汤”。和南方的粥不同,它更稀,像加了滤镜的牛奶,喝起来细腻顺滑。做法简单得很:大锅清水里抓几把小米、玉米糁,丢块红薯,煮软乎了再搅点面水,再次烧开就行。面水的作用可大了,能让原本清汤寡水的稀饭“挂”在勺子上,热天喝凉的解渴,冬天喝热的暖胃。
姑娘说“热天没胃口,喝一碗放凉的稀饭,简直不要太舒服”,我太懂这种感觉了。小时候跟着奶奶在院子里吃饭,大铁锅里永远煨着这样的稀饭,端着碗蹲在树底下,边喝边看鸡群啄食,风里都是红薯的甜香。现在喝星巴克的燕麦拿铁,总觉得少了点啥——大概少的就是那口“糊涂”里的烟火气。
这四道菜里,最“普通”的反而是最戳人的。凉拌青椒不用复杂调料,青椒切碎加盐、香油、生抽一拌,香辣爽脆,夹着饼吃能多嚼好几口;蛋炒饭颗粒分明,番茄炒蛋酸甜开胃。这些菜在任何一个家庭的餐桌上都能见到,可姑娘说“家常菜很少让人想家,想家的都是那些有些难度的面食或特色美食”——但我觉得,正因为它们太普通,才成了“味觉锚点”。
就像参考资料里说的,我们手机里存着上百张“精致早餐”的照片,却很少为妈妈用不锈钢盆装的粥拍一张。这些看起来“土”的家常菜,是婆婆早起半小时揉面的温度,是“省钱”变成“让日子更甜”的魔法。网友说“像狗食盆”,可姑娘吃的是婆婆的爱,是一家人围桌吃饭的暖,是“在外地也能吃到老家饭”的踏实。
现在的人总爱说“仪式感”,可这顿早餐让我明白:真正的仪式感,不是摆盘多精致、餐具多高级,是有人愿意为你研究“面怎么和更软”,是有人把“省钱”变成“变着法儿让你吃好”,是有人用最普通的食材,给你拼出一整个“老家”的味道。
姑娘说“越吃越吃不惯广东的饭,越吃越想家”,这大概是所有在外漂泊的人的通病。我们怀念的从来不是某道菜的味道,是妈妈掀开锅盖时的热气,是爸爸夹菜时“多吃点”的唠叨,是奶奶用掉漆的搪瓷缸装的热豆浆。这些味道早就和“家”“温暖”“安全感”绑定在一起,成了刻在DNA里的“思乡密码”。
突然特别想问问:你记忆里最难忘的家乡早餐是什么?是妈妈熬的那碗永远有米油的白粥?是爸爸早起买的胡辣汤配水煎包?还是奶奶用铁鏊子摊的玉米饼?那些看起来“土”“不精致”的家常饭,是不是每次吃到都能让你瞬间穿越回小时候?
我有个朋友,她姥姥总用玻璃饭盒给她装蒸红薯,饭盒盖儿上永远凝着一层水汽。她说现在吃烤红薯、吃芝士焗红薯,都不如那口带着水汽的蒸红薯甜。大概这就是家常饭的魔力吧——它不完美,甚至有点“丑”,但它是热的、软的、带着人味儿的。
你看,那顿被朋友圈疯转的河南早餐,哪是在晒饭啊?分明是在晒“有人疼”的幸福,晒“在远方也能触到老家”的踏实。下次再刷到类似的“土味早餐”,别急着吐槽卖相,或许那里面藏着比“精致”更珍贵的东西——是爱,是暖,是无论走多远都能把你拉回家的味道。
最后想问问大家:如果有机会,你最想带着谁去蹭这顿河南早餐?是多年未见的发小?是总说“外面饭不干净”的爸妈?还是那个和你一起在外地打拼的TA?
邮箱:admin@ppuip.com哪些证券公司比较好
发布于:贵州省益筹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